糧食生產要靠農機化
大家知道,今年正當小麥收獲的時候,氣象部門突然發布連降暴雨和雷電天氣黃色警報。看到豐收在望的麥田,如何確保顆粒歸倉?6月12日,市委市政府召開緊急會議,安排小麥搶收工作。我們集中全市農業機械,調動外地機械,開足馬力。經過十二天的麥收會戰,全市的麥田沒有因暴雨雷電惡劣天氣造成大的損失。我市共種植小麥99.4萬畝,其中機械搶收81萬畝。在麥收會戰的高峰期,全市小麥聯合收割機達到910多臺。這還不包括1000多臺割曬機、1.2萬臺脫粒機、1.5萬臺小型拖拉機的配合,機械收割使農民節省投工240多萬個,減少成本支出3000多萬元,減少糧食損失4000噸。
今年夏糧搶收會戰能取得勝利,可以說農業機械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近年隨著國家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的出臺,特別是農民購買農機具直接補貼政策不斷擴大范圍、增加力度和連續實施,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群眾購買農機具的積極性,全市農機擁有率直線上升,農業生產裝備水平大為改善。目前,新型實用的農業機械已經成為糧食生產的主要工具。到2007年底,我市擁有農機的農戶達6.2萬戶,拖拉機總量4.3萬臺(其中大中型拖拉機達到1400臺),各類配套農機具達到62萬余臺。全市農業機械總價值11.4億元,總動力195.3萬千瓦,百畝耕地擁有農機總動力71.4千瓦擁有拖拉機1.6臺,機耕、機播、機收分別占總耕地面積的70%、45%、30%。全市農業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了48%,高于全國7個百分點,高于全省4個百分點。農機化雄厚的實力為小麥在特殊天氣條件下確保顆粒歸倉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設想,如果沒有這幾年農機的快速發展,沒有農機數量的絕對增加,怎樣奪取豐產之后的豐收?因此,糧食生產必須大力發展農機化。
一、糧食生產中存在的問題
1、秸稈焚燒現象嚴重。每到夏秋兩季,秸稈焚燒不僅浪費資源而且給城市和干線公路周邊造成嚴重的大氣污染,甚至造成農作物、樹木損失和影響交通等困擾。如何有效的解決由于秸稈焚燒帶來的污染和損失,政府應該出臺相關的政策。去年秋季,高平市政府為了搞好秸稈禁燒,拿出150萬的專項資金對全市15萬畝玉米進行了秸稈還田,每畝補助10元,采取了“堵”與“疏”結合的辦法。“堵”就是以農業局牽頭,由農業、公安、環保、城建部門組成,負責秸稈禁燒,每天由電視新聞媒體跟蹤報道;“疏”就是由農機局具體組織實施秸稈還田,保證機具和技術的到位。充分發揮行政推動作用,把任務層層分解落實到鄉鎮,責任落實到人,作為考評鄉鎮全年工作的一項重要指標。取到了很好的效果。今年夏季澤州縣政府派澤州縣農機局技術人員到河南學習秸稈禁燒經驗,進入河南省的聯合收割機必須帶切碎機,在實施的前幾年政府采取了獎勵+全民動員+責任到人+行政處罰的有效措施,目前河南省已經實行了秸稈禁燒。建議市政府在夏秋兩季出臺政策,要求進入我市的聯合收割機必須帶切碎裝置進行秸稈還田,同時要組織公安、環保等部門進行巡回檢查,起到“堵”的作用;農機部門要做好秸稈還田和免(旋)耕播種等技術指導和宣傳推廣工作,起到“疏”的作用。只有“堵”、“疏”結合我市的秸稈禁燒工作會取得突破性的發展,也對糧食生產的可持續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2、玉米機收嚴重滯后。目前,我市的小麥機收已達到80%,玉米機收率僅為1%。玉米作為我市農業生產第一大糧食作物。生產機械化程度卻一直比較低,尤其是機收和秸稈綜合利用始終沒有大的發展,人工收獲和秸稈處理已成為玉米產區農民最繁重的體力勞動,強度大、用工多、成本高、時間長,難以滿足搶收搶種的要求,玉米既是增糧作物,又是增收作物,如何加快發展玉米收獲機械化已成為全省糧食生產機械化發展的重中之重。為此,今年購置玉米收獲機械國家補30%,省補15%,市補10%,縣補5%,累加補貼達到60%,我市今年預計可以新增50臺玉米聯合收割機。現在推廣的玉米小麥兩用自走式聯合收割機價格在13萬元。農民只要拿6萬元左右即可買到此類機具。通過互換底盤割臺可以完成小麥和玉米的收獲。一年兩季作業,收入很可觀。農機戶兩年可收回成本。這將對我市的糧食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幾點建議
1、要大力發展機械化保護性耕作農業
從我們這次調研的情況看,由于過度施用化肥,土壤結構遭到嚴重破壞,板結相當嚴重,通氣性、保水性明顯下降,同時,化肥肥料、化肥農藥的施用也給人的生命健康帶來嚴重的危害。同時過度耕翻帶來土壤水分蒸發量過大,并且在降水較大時發生徑流,導致水土流失。土壤裸地使大風揚沙天氣頻繁發生。實行科學的耕作方法,達到保護環境、聚水聚肥、節本增效的目標就成為我市糧食生產長期奮斗并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是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可以達到留茬固土、培肥地力、保墑增產和節約成本的目的,促使農業生產基礎條件可發生根本性的轉變,綜合提高耕地的土、肥、水等資源利用率,實現農業耕作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同時由于保護性耕作要求將作物秸稈粉碎覆蓋還田,所以巧妙地變硬性禁燒秸稈轉為引導農民利用秸稈,變“堵”為“疏”,非常有效地解決了以往在夏收、秋收時農民焚燒秸稈的現象。我市從1997年引入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模式,10年來取得了顯著的效益。測試表明,連續實施三年可實現增產15%以上。使用免耕播種機一次性完成開溝、施肥、播種、鎮壓等復式作業,減少了耕、旋、耙三道工序,畝可節約成本40元以上。
增收節支費用可達到100多元。
2、要在土地承包基礎上敢于創新機制。事實證明,在經濟發展水平達到一定程度時,自給自足的小農生產方式將束縛糧食生產經濟效益的升發,而適度規模經營給糧食生產帶來的是更高的工業裝備水平、更高的科技含量、更高的市場化水平、更高的效率和效益。雖然土地集中使用的規模經營方式還難以大范圍形成,可以采取統一耕作方式,或集體與農戶統分結合,或農機組織(戶)市場訂單服務。目前許多地方的農民也自主的創造了許多沖破一家一戶“花花田”的耕作方式,都給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即解決了“地挨地,你灌他不灌,誰也不去灌。田連田,你耕他不耕,誰也不能耕”的問題,又通過機械化措施有效的提高了耕作水平和抗旱能力,因此各級政府應加強宣傳教育引導,把農機化作為農業產業化的橋梁,去銜接土地經營的組織規模化,從而為糧農增收服務,為農業結構調整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