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產量大、商品糧比重大,我國糧食主產區在發展糧食加工業過程中具有巨大的原料資源優勢。因此,近年來吉林、河南等糧食主產省份加工項目紛紛上馬。但是,這些地方均不同程度出現了產能相對過剩、低水平重復建設兩大難題。國家目前已對產區新項目上馬進行嚴格控制,對已經上馬的加工初級產品的小企業將通過市場競爭使其自行淘汰,從而逐步將產區糧食加工業發展引入正軌。 資源優勢推動產區加工業“提速” 出于地區利益考慮,糧食主產區近年來紛紛大力發展糧食加工項目,減少原糧外調量,力爭把更多利益留在產區,糧食加工業甚至逐步形成了產區經濟發展的一個新支柱。
吉林省位于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上,玉米人均占有量、商品量、出口量連續多年居全國首位。省長助理、省發改委主任王祖繼介紹說,目前吉林省玉米加工企業已發展到500多家,產品加工品種達到200多種。玉米加工業總產值和利潤已分別占全省食品工業40%和63%,以玉米為主的糧食加工業成為吉林經濟發展繼汽車、化工后又一支柱產業,吉林工業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新格局。
吉林省農委主任王守臣詳細分析了當前產區更適合搞糧食加工業的三個原因:從國際發展趨勢看,農產品加工業的重心正在向原料產區集中。據美國農業部今年3月份公布的數據,2001年以來,美國、中國、巴西等玉米生產大國國內消費玉米的數量連年增加,而日本、韓國等玉米進口大國國內消費玉米的數量沒有增,甚至出現下降。特別是美國、巴西已經直接把乙醇廠建在了玉米產區。 從區域經濟構成看,銷區的糧食加工業占本區域經濟總量的比重很小,而在產區這個比重卻很大。吉林省去年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已經達到1260億元,與汽車、石化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如果糧食加工業遇到大的波動,不僅會影響農民收入,還會影響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 從加工能力看,近年來糧食加工業不僅在主產區發展速度加快,在銷區的發展速度也很快,與本地區糧食產量比較加工能力嚴重過剩,而從吉林省實際加工能力看,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按照吉林省的規劃,到2010年全省糧食產量計劃達到300億公斤,糧食加工量控制在175億公斤左右,除去農民自留糧食60億公斤,可向國家提供65億公斤糧食。同時還可通過加工轉化向國家提供50億公斤大米、雜糧雜豆等成品糧,可滿足市場多方面需求,此外還可提供大量的畜產品和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