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五常大米的優勢!
來源:環球糧機網發布時間:2015-05-22 15:15:17
一、種植歷史悠久 貴為貢米
五常是從1835年開始種植水稻的,距今已有165年的歷史。 最初在這里種植水稻的只是一小部分朝鮮族居民。清朝道光十五年(1835年),吉林將軍富俊組織少數朝鮮族居民在沙河鎮的亮甸子、王家街一帶引水種稻,所產稻谷用石頭碾子碾成大米,其后成為清朝后期歷代皇帝的貢米。
二、氣候好
從地圖上看,五常稻作區形似一個開口朝西的巨大的“C”字,三面環山,這形成了優良的一季寒地粳稻種植條件。五常屬中溫帶大陸氣候,年平均氣溫3.5℃,活動積溫700℃,平均無霜期在115天至139天之間。東南部海拔超千米的高山遮擋了東南風,而西部松嫩平原的暖流又可直接進入盆地內回旋,水稻從灌漿到成熟的8、9兩個月,盆地內風和日麗,光照充足,晝夜溫差明顯拉大,平均溫差13℃,比同緯度地區大5℃之多,最大溫差達20℃,這就使水稻成熟期相當集中,老百姓說“上得急”。 因為在這樣的氣溫條件下,水稻干物質積累多,可速溶解的雙鏈糖含量高,吃起來香甜。飯粒表面油光艷麗,食之略黏,一碗米飯折到另一碗,空碗不掛飯粒,且碗內掛滿油珠,剩飯不回生,這是支鏈淀粉含量高所致。
三、水好
五常“六山一水三分田”,耕地360萬畝,其中水田就有170萬畝。這里有天然的“水田”條件,有拉林河、阿什河兩大水系,一級支流15條,二級支流14條,三級支流274條,河流總長度約2240公里,河網密度為0.3公里/平方公里,全部為自流灌溉.水為山泉水,水中有豐富的微量元素和礦物質。且由于稻作區位于河流的中游,水溫較高,且沿途無工業污染。故此,完全可以說,“五常大米是溫泉水灌溉”。
四、地肥
世界三大黑土帶中,我國東北有12萬平方公里,其中,黑龍江獨占8萬平方公里,五常又是龍江最大的縣(市)域。五常的黑土厚度達兩米,所含有機物高達10%以上。土質肥沃,有草甸土、黑土、砂壤土等11個類型,由于開發晚,土壤中有機質含量多,有害物質殘留量低,綠色植被覆蓋率高達70%以上。
五、品種好
最具品牌效應的優質大米為“五優系列“稻花香系列”、“松粳系列”等。
六、管理好
五常從1993年提出綠色戰略口號,率先舉起水稻這面“大旗”,樹綠色食品的品牌。當時五常有130萬畝稻田(現在有160萬畝),提出的口號是:百萬無公害,10億精加工,占領大市場,富裕老百姓。此后,綠色基地不斷擴大,1995年30萬畝,如今已達60萬畝。 五常人嚴把綠色食品生產的每道工序,綠色水稻基地的農戶,每家都有綠色食品辦公室發放的《綠色食品優質水稻栽培模式圖》和《農藥、肥料使用登記卡》,市、鄉、村三級3000多名農業技術人員對基地實行技術總承包。據了解,原先水稻生產水平低的向陽鄉、山河屯鎮等,由于這一系列的技術服務,水稻生產水平已經趕了上來。可見,自然條件加人為努力,使得五常大米的質量有了保證。
五常稻花香--歷史來源
據史記載,五常這個地域種植大米大約已有近200來年的歷史。就其獨特的地理、地質、地貌、氣候、土壤、水質,應該說五常是全國最適合粳稻種植的最主要地域,也是我國粳米最大產出縣。早在清廷就盛傳著慈禧“非黑龍江五常大米不吃”的說法。所以一直以來黑龍江五常大米都是朝廷的“貢米”。 建國以后,黑龍江五常大米也一直定為人民大會堂“國宴”專供米。
五常稻花香米品牌
五常稻花香米品牌很多,包含的品種也很多樣,最近又推出無機米,特貢米等,其原料都來源于五常,五常稻花香當屬龍鳳山,民樂兩個鄉最好。其中最為正宗的應該屬于龍鳳山稻花香。當地人都有一句話語形容五常的稻花香“龍鳳民樂雙鄉,有了五常稻花更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