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糧食溫度與水分查第五篇《谷物冷卻機低溫儲糧技術》表2—1,得知糧堆內空氣的平衡相對濕度,如果倉外空氣引入糧堆后,相對濕度小于原糧堆內空氣的平衡相對濕度則可通風;反之,則不應通風。
例:某倉玉米的水分為13.6%,糧溫為10℃,大氣的相對濕度為85%,溫度為8℃,問該倉玉米能否進行機械通風?
解:倉外空氣引入糧堆后的相對濕度
查表5—5可以得知,當大氣溫度為8℃,其飽和水蒸氣量為8.215g/m3.而糧堆溫度下的飽和水蒸氣量為9.3299g/m3,查谷物冷卻機部分表2—1可以得知該倉玉米的平衡相對濕度為60%。將已知數據帶入公式求得:
計算得出相對濕度75%,大于糧堆的平衡相對濕度。結果是:不宜通風。
這種確定糧堆通風時機的方法,比較簡單,易為糧庫職工掌握,但需要查表、計算,而且不能確定通風后糧堆的預期水分值,也不能得出最佳的通風條件。
第二種方法:濕球溫度計算盤查對法
該網盤由底盤和外盤兩部分組成,在外盤上有糧食溫度的刻度,范圍為l℃~42℃,另外還有一個糧食水分指示箭頭,底盤有糧食濕基水分的刻度以及濕球溫度的刻度。將這兩個同心圓盤的圓心重合形成能相互轉動的整盤。
這一計算盤的工作原理是以濕球溫度的大小來判斷通風時機。優點是通風結果能更好地反映糧堆實際情況,因為糧粒在通風干燥過程中,其溫度正是棚應窄氣條件下的濕球溫度。
該盤的應用方法如下:將圖5一ll外盤的箭頭對準糧食原始水分,則外盤上^糧溫刻度線所對應的內盤上的倉外空氣的濕球溫度就是能否通風的界線。如圖所示,糧食原始水分為11%,糧溫為25℃,與之相對應的倉外空氣濕球溫度是17℃,這時,大氣的濕球溫度小于l7℃,則能通風,否則不宜通風。
這種方法簡易易學,但還不能提供一個直觀的有數字概念的通風時機判定式。另外,用于不同糧食時,難免產生誤差,當氣溫為零下時,該盤難以應用。
網5—11 濕球溫度計算盤
第三種方法:查表對比法
根據有關基礎數據,結合糧油儲藏學的基本知識,計算出糧堆空隙中空氣的實際濕含近似值(g/m3),及大氣的實際濕含量(g/m3) ,見表5—6和表5—7,將這兩個表作為計算糧堆通風時機的基礎。
糧堆空隙間空氣的相對濕度超過70%,儲糧期間霉菌就可能迅速增長,從而影響糧食的晶質,表5—6根據糧堆空氣濕含量將稻谷和大米水分劃分為安全水分區域和不安全水份區域兩部分。
該表的應用原理是大氣的實際濕含量應低于糧堆間隙中空氣濕含量。
表5—6糧堆空隙中空氣的實際濕含量近似值(∥m3)
糧堆的平均水分(%)
安全水分區
不安全水分區
例題:有稻谷堆,其水分為l4.5%,糧溫為20℃,現大氣溫度為l6℃,相對濕度為75%,問是否能夠進行機械通風?
解:首先查表5—6,得知糧溫為20℃時的稻谷堆內空隙中空氣的實際濕含量為12.8g/m3,再根據大氣情況,查表5—7,得出大氣的實際濕含量為l0.1g/m3。大氣的濕含量10.1g/m3低于糧堆的實際濕含量l2.8g/m3,可以進行機械通風。
這種方法,使用簡便,免去了再查找其他換算表格,得出的數據直觀,根據通風時間的長短及單位通風量的大小,也可估算出通風降水的多少。
表5—7大氣的實際含濕量(9/m3)
相對濕度第十節 機械通風的操作管理
一、糧食入倉前后的注意事項
(一)糧食入倉前的檢查
除單管和多管等移動式通風系統是在糧食入倉以后進行安置外,其他通風系統的風網都必須在糧食入倉以前就安置好。因此在入糧前需要對風網進行最后的檢查。否則,一旦入糧以后發現問題就很難補救。檢查的項目有:
1.通風道是否暢通,是否有積水或異物。
2.通風管道銜接部位是否牢固,尤其是吸出式通風系統,要嚴格檢查風道是否漏糧。
3.通風機和防護網固定是否牢固,與風道連接處密封是否良好。采用吸出式通風的出風口必須避開人行通道和易損建筑、物品。
4.檢查電機是否正常,風機的轉向是否正確。平房倉糧面上的軸流風機轉向要統一,不要一個正轉,一個反轉。平房倉的通風管道與軸流風機(或離心風機)的聯結要牢固、密封。
(二)糧食入倉中和入倉后的注意事項
1.糧食入倉過程中要隨時注意不要損壞風網,如果發生損壞,要立即停入糧,進行修復。
2.采用機械輸送入倉的,應經常變換入糧點位置,或采用散糧器,以減輕糧食的自動分級。這對保證通風均勻是十分重要的。
3.入糧后要平整糧面,以確保糧堆各處阻力均勻。入糧的糧層厚度要符合風網設計要求,過厚影響通風效果,過薄會改變通風途徑比,嚴重時將造成通風不均勻。采用揭膜法調節風量的,要在通風前將薄膜覆蓋在糧面上。
4.在通風前要開啟倉房門窗,防止通風開始后倉內外空氣壓力差對倉體建筑造成損壞,同時也給通風時內外空氣交換提供通道。
5.通風前要檢查設備的接地線是否可靠,電動機和控制電路接線是否正確,防止通風機反轉。對功率在5.5kW以上的通風機,要求裝備自動控氣開關或者其他具有自動繼電保護功能的控制器,而且要求啟動器與電動機裝在一起。因為通風機的啟動電流為正常運轉電流的3倍~6倍,對具有多臺通風機的通風系統,各通風機的啟動器之間可增設延時裝置以錯開啟動時問,或由人工控制分別啟動,避免過大的啟動電流沖擊電網,對功率在lOkW以上的通風機,最好選用△形接線方法的電動機,在啟動時使用星/三角啟動器,以降低啟動電流。也可采用補償器降壓啟動。
由于不同型號的通風機特性參數差別很大,即使同型號的風機也難保證特性參數完全一致。如果將通風機直接串聯或并聯運行,易造成其中一臺通風機過載,甚至導致電動機燒毀。因此必須嚴格禁止這種聯結方式。
二、通風前及通風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一)通風前要選定通風方式
1.壓入式:當軸流風機或離心風機安裝在糧倉底部的進風口,風機開動后,將外界冷空氣吹入倉內糧堆中,空氣上行,穿過糧層后,廢氣排人大氣。倉內糧食溫度降低過程中,底層糧食先冷卻,冷卻區逐步向上推移,中層糧食降溫,最后上層糧食降溫,上層糧溫達到通風降溫要求標準后,整倉糧食通風降溫工作結束。
這種方式通風降溫的優點是:①易排除上層較高糧溫,避免上層濕熱向中層下移;②由于風機葉輪與空氣的磨擦,使氣溫稍有上升,降低空氣相對濕度,減少糧食水分增加的機率;③中途停機后,上層糧溫高,易于檢查。另外,上層糧溫高,可通過將糧面上窗口或自然通風口打開,進行自然通風(或軸流風機吸風),以降低表層糧溫。
缺點是:①由于風機使空氣升溫,通風時,一般會少許降低糧食水分,而降溫時間也稍長;②上層糧溫高,在低溫季節通風時,可能有結露現象;③風機進口附近如有雜質,可能將雜質吹人通風管道,造成堵塞。
在條件具備的地區,如倉頂部有軸流風機,氣溫適合降溫的時機較多,也可打開倉底通風口,開動軸流風機,用負壓通風,可達到整倉糧食由底層至上層逐步冷卻,降低糧溫。
2.吸出式:當倉底部的離心風機或軸流風機開動后,冷空氣從倉上部的窗戶(或進風口)進入,穿過上層糧食下移,冷卻區逐漸下降,至到地面的通風管道,整個過程才結束。其優點是:①有效利用冷空氣,因為冷空氣的溫度不首先經過風機。②入庫的高溫糧,在降溫通風時,避免了表面結露;③可進行局部通風,當倉內只裝部分糧食時,只要對露出風道覆蓋起來,則可對入倉的糧食進行吸出式通風。缺點是:①中途停機時,底層溫度高,不利于檢查;②如果空氣相對濕度大,全天通風,可能對表層糧食增濕;③糧食上層溫度高,下層溫度低,不可用此方式通風。
(二)通風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1.新建平房倉配備少量大型離心風機是用來應急散熱降溫的。正常通風可采用軸流風機進行吸出式通風,降低糧溫。也可先用離心風機將糧溫快速降至l5℃左右,緩蘇若干天后,再適時用軸流風機進一步降低糧溫。
2.一個糧庫內,如果有多種類型的糧倉,可配備離心風機、軸流風機、混流風機。以便根據不同氣候時機及不同倉型選用不同的風機,達到有效及節能的目的。
3.通風降溫可采用一步到位法及三步降溫法。
倉內糧食溫度高,水分偏大時,在秋冬季,當氣溫條件適宜時,建議用離心風機,采用壓入式,將糧食溫度連續降到需要的溫度。這時,糧食水分也會有所降低,但要注意防止結露。
倉內儲存的糧食是雜質少、水分低的安全糧,可以根據不同氣候特點,采取三步降溫法:
第一步,在9月下旬10月上旬進行,將倉內糧溫降至外溫,糧食經過緩蘇后,其溫度不超過倉外大氣溫度。
第二步,ll月~l2月,利用寒冷天氣或寒流到來之時機,大氣溫度在15℃以下,糧溫高于氣溫8℃以上,可將糧溫降到l5℃以下。
第三步,在1月將糧溫降至0℃左右。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在冬季可以將糧溫降到0℃左右,至于我國東北地區,由于氣候寒冷,可將糧溫降得更低,一般認為降至-l0℃即可,沒有必要將糧溫降到盡可能的低。
4.高大平房倉儲糧應用谷物冷卻機時,為了更好利用冷風量,在6 m高的糧面上要進行局部覆蓋,就是在通風管道的正上方鋪上l m寬的五合板,迫使冷風在糧堆中能較久停留。也可以在裝糧前,在通風管道(地上籠上)中央鋪上lo em寬的塑料布條,迫使冷風向兩邊行走,當然這樣將增加阻力,電耗可能增加一些。
5.小型房式倉采用箱式機械通風,一定要遵守揭膜方法,否則難將糧食均勻降溫。
三、通風中及通風后的工作
(一)檢查通風機運轉是否正常
如果電動機溫升過高或設備劇烈振動,要立即停機檢查。對吸出式通風系統,要經常觀察出風口是否有糧粒或異物被吸出。如設備自動停機,一定要先檢查斷電原因,排除故障后才可重新啟動。要嚴格禁止在通風機運轉中進行檢修,以防止發生人身事故。
(二)糧情檢查
1.在通風開始時和通風結束后應按照《糧油儲藏技術規范》的要求,對糧堆的溫度、水分等糧情參數進行分區、分層檢測。這是分析通風效果、檢查糧堆溫度和水分是否均勻的基礎參數,必須做好完整的記錄。
2.在通風進行中,可以采用定點抽樣檢測的方法。即在平均糧溫處、平均水分處進行定時、定點的觀測,了解通風中有關參數的變化情況,用以判斷是否需要繼續通風。通風開始以后,糧堆的溫度將趨向一致。除立筒倉因糧層過厚不易均勻外,一般在糧堆中層平均風量處的溫度與糧堆的平均溫度基本相等,因此在這個位置設置測溫點,可在通風過程中代表糧堆的平均溫度。另外,在糧堆的局部發熱部位或局部水分偏高部位也應設點。在通風過程中檢測糧溫和水分,一定要定點進行,這樣數據才有可比性。
3.檢測時間
降溫通風中,溫度至少每4h測定一次,水分在通風開始時和結束時分別測定一次。通風降水中,溫度和水分至少每8h測定一次。
調質通風中,溫度每4h測定一次。水分的測定時間間隔,根據需要增水量的大小確定。增水量小的,每2h測定一次;增水量大的,最大間隔為8h一次,要注意增水不要過度。
在通風過程中,每檢測一次糧溫或水分,都應按照通風的判斷條件重新確定是否允許繼續通風。
(三)機械通風后的工作
糧食機械通風降溫作業完成后,為了保持糧食有較長時間的低溫,應采取必要的隔熱保溫措施,以減緩糧食吸熱而引起的溫升,使糧食在夏季有較低的溫度,從而延緩糧食品質變化,保持糧食品質及新鮮程度。
對儲糧采取的隔熱保溫措施主要是對倉房進行改造和對糧堆進行隔熱保溫。
1.倉房的隔熱保溫
我國的糧食倉庫,大部分為房式倉。在夏季,倉內的糧食溫度隨氣溫上升而逐漸回升。溫度回升的速度,取決于太陽的輻射及倉房本身的結構。
為了控制糧溫上升,就要阻止室外熱量向室內轉移。采取的隔熱辦法是改造房頂和墻壁,增加隔熱吊頂和倉壁保溫層。試驗表明:房頂改造費用為整倉改造費用的1/3,墻壁改造費用為整倉費用的2/3,而隔熱效果前者為后者的四倍,因此,應優先改造房頂。
2.糧堆的隔熱保溫
沒有條件改造倉頂時,通風降溫后的糧堆表面應覆蓋保溫層,試驗表明:在糧食通風降溫至0℃~2℃時,糧面覆蓋厚度為25 mm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高溫季節月平均糧溫仍可控制在18℃左右。采用50cm以上的稻殼隔熱,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采用棉絮、海綿、廢泡沫塑料、稻殼等填充料作窗簾、門簾也有隔熱作用。
機械通風降溫后,應掌握以密閉為主的管理措施,使冷卻后的糧食溫升緩慢。具體做法是:秋冬季適時通風降溫,將糧食冷卻在0℃左右,開春后糧溫逐漸回升,如上層糧溫達到l7℃以上,可視情況,對糧堆實行密閉,進行低劑量磷化氫熏蒸處理,同時在糧面用隔熱材料進行覆蓋。高溫季節當外溫低于倉溫時應適時開啟排風扇,排除倉內積熱,秋后適時進行自然散熱,防止糧面結露。
機械通風降水后水分達到安全儲藏標準的糧食,可轉人常規儲存或凋出。對調質通風后的糧食應立即調出加工。
3.機械通風結束后,應立即對通風口進行密封隔熱處理,避免底層糧溫上升。
4.有條件的庫,在倉頂涂以反射陽光材料,可以顯著降低倉溫。
第十一節 機械通風系統效率評估
機械通風系統工作效率的評估,以單位能耗越小,則系統的工作效率越高。
一、降溫通風的單位能耗
降溫通風的單位能耗是指1t糧食糧溫降低l℃所消耗的電能,用符號Et表示,單位是kW·h/℃·t。其計算式為:
式中:Et——降低糧溫的單位能耗,kW·h/℃·t;
∑Wt——降溫通風實際累計耗電量,kW·h;
T初——通風前糧堆平均溫度,℃;
T終——通風結束后24小時糧堆平均溫度,℃;
G——被通風的糧食重量,t。
對降溫通風的單位能耗要求:
地槽通風:Et≤0.075kW·h/℃·t;
地上籠通風:Et≤0.04 kW·h/℃·t;
單管、多管通風:Et≤0.10kW·h/℃·t;
箱式通風:Et≤0.18kW·h/℃·t;
低壓緩速降溫通風(風扇式通風)Et≤0.02kW·h/℃·t。
例題7—1:某一地槽通風倉房,儲存稻谷500t,在機械通風前糧堆的平均溫度為15℃.經過72h的機械通風,總共耗電300kW·h,糧食溫度平均下降到4.5℃。求該通風系統的降溫效果?
解:利用公式,求Et:
因0.057<0.075,所以該通風系統有較好的效益。
二、降水通風的單位能耗
降水通風的單位能耗,是指1t糧食每降l%的水分所需的電能,用符號Em表示,單位是kW·h/1%·t。其計算式為:
式中:Em——降低糧食水分的單位能耗,kW·h/1%·t;
∑Wm一一降水通風實際總耗電量,kW·h;
m初——降水前糧堆平均水分,%;
m終——降水通風束后48小時糧食平均水分,%。
對降水通風的單位能耗要求:
玉米降水:Em≤2.0 kW·h/1%·t;
稻谷降水:Em≤2.5 kW·h/1%·t;
大豆降水:Em,≤2.5 kW·h/1%·t。
例題7—2:今有一倉玉米,糧堆高2.5m,數量為200t,平均水分為l8%。經通風48h后,糧食平均水分為14%,總共耗電l50kW·h。試求降水通風效果。
解:根據公式進行計算
因O.9<2.0,該降水系統工作良好。
三、調質通風的單位能耗 .
調質通風的單位能耗,是指每噸糧食每增加1%水分所需的電能消耗。其符號為EW,
單位是kW·h/1%·t。其計算式為:
式中:EW——調質增加糧食水分的單位能耗,kW·h/1%·t;
∑Ww——調質通風實際累計耗電量,kW·h;
W終——調質通風后48小時糧堆平均水分,%;
W初——調質通風前糧堆平均水分,%。
例題7—3:有一倉小麥,總重300t,在適宜調質通風條件下,糧食水分為12.3%。經過4。25h調質通風,共耗電75kW·h,糧食水分增至12.6%。求調質通風單位能耗。
解:根據公式進行計算
第四章 房式倉儲糧
儲藏是指糧油商品離開生產領域尚未進入消費領域,而在流通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停留狀態。糧食倉儲保管工作就是采用合理的管理手段,科學的儲糧措施延緩品質變化,減少損失損耗,防止污染,向綠色儲糧方向邁進。“三低、三高”始終是倉儲工作的目標即:低損失、低污染、低成本;高效益、高質量、高營養。
一、入糧前的基礎準備工作
1.倉房檢查:(1)氣密性檢查:高大平房倉應密閉門、窗、通風孔等,用風機吹風使壓力增加到500帕,進行測壓實驗,500帕壓力的條件下,降到250帕時的半衰期不小于40秒。氣密性達不到要求,熏蒸時可采用塑料薄膜密封糧面的方法解決。(2)倉房要求上不漏下不潮、倉壁無裂縫、門窗能密閉,達到安全儲糧要求。
2.通風系統的檢查:通風系統設計的基本要求是風道布置合理,風網工藝簡單、阻力小,通風系統向糧堆送風均勻,通風設備安全可靠,操作簡便。通風道一般分為地槽式風道和地上籠風道兩種類型。應以空氣途徑比來規劃風道,以降溫為目的空氣途徑比選擇為1.5—1.8;以降水為目的選擇為1.2—1.5。另外通風道單程長度不宜超過25m,通風道間距不宜超過6m。糧食入倉前要全面檢查通風系統是否完好,通風道內不得有積水和異物;地上籠通風道的銜部位要牢固合縫,裝糧后風網內不得漏入糧食。首次通風前,應對風網送風均勻性和通風機工作狀態進行測定。
3.糧情檢測系統的檢查:入糧前要聯通整套系統,檢查有無異常情況存在,保證整套系統能安全、穩定地進行工作。布測電纜的要求:水平間距不大于5米、垂直方向上的測溫點間距不大于2米,可在糧食入倉結束并平整糧面后埋入糧堆,也可邊入糧邊埋入電纜。檢測主機、數據采集器應正常工作,并有有效的保護措施,以保證在雷雨天氣、嚴寒、酷暑等惡劣條件下能正常運行。
4.機械設備的檢查:對設備的檢查,應按照各自設備的特點,檢查其安裝是否合理,運轉是否正常,清理設備是否有篩口堵塞或破損,皮帶是否完好等等,還需要檢查各設備之間是否能相互配合協調工作。
5.動力負荷檢查:倉房周圍的動力負荷要滿足通風機械全部啟動時最大動力負荷的要求。
6.空倉消毒的檢查:倉房及配套設施設備在裝糧前應徹底打掃,清除殘留糧粒、灰雜,發現有蟲,要進行殺蟲處理。
二、入倉糧食的質量要求
各級儲備糧入庫的質量要求是符合國家質量標準中等以上的新糧。
1.水分的要求:糧食水分是糧食安全儲藏的關鍵因素,直接影響糧食的呼吸、害蟲和霉菌的生長。入倉的糧食水分必須符合當地的糧食安全水分標準。小麥入庫水分是12.5%,稻谷入庫水分是13.5%。另外,采用谷物冷卻機儲糧的入庫水分可適當放寬。
2.雜質要求:必須小于1%。
3.糧食品質的要求:入倉的糧食質量必須要符合《糧油儲存品質判定規則》中“宜存”的有關規定。一般新收獲的稻谷、小麥其脂肪酸值在15—20mg之間。所以常用脂肪酸值的大小鑒別糧食的新陳,另外還有“愈創木酚法”和“酸度指示劑法”等糧食的新陳測定方法。
三、糧食入倉操作要求
1.首先做到五分開:不同品種、等級、水分、年限、有蟲無蟲應分倉儲存。
2.入倉時間:糧食應選擇在低溫季節或低溫時間入倉,盡量使入倉糧食處于低溫狀態。
3.入倉溫度:要盡量減小糧食和環境溫差,當溫差較大時,要及時采取措施均衡溫度,消除積熱,防止結露。
4.糧食入倉時,要盡量減輕糧食自動分級和雜質聚集現象,并要注意保護通風和糧情檢測設備不受損。
5.糧食防護:在糧堆底層和表層約30厘米厚的糧食拌合防護劑,以達到控制蟲害的目的。
6.入糧結束后,應及時平整糧面,埋入測溫電纜,清理輸送設備、清理設備等處的殘留糧食,并進行清消,以防害蟲感染。
7.準備糧面密封的材料,在適宜的季節,及時進行密封,以利于進行“雙低”和“三低”儲藏。
四、儲糧日常管理
糧食入倉結束后,就由動態的管理進入到靜態的管理過程,加強溫度、濕度、水分、害蟲、品質等檢測分析,做好安危排隊,是確保安全儲糧的關鍵。
(一)溫、濕度檢測及分析
1.溫、濕度檢測的內容包括糧溫(含糧堆逐點糧溫,各層和全倉平均糧溫)、倉溫、氣溫、倉濕和大氣濕度等。
2.利用糧情測控系統進行定時巡檢和連續跟蹤觀測,在氣溫較高的季節,每1-2天巡檢一次;在氣溫較低的季節,每5-7天巡檢一次,并經常人工進倉設點抽檢糧溫。
3.儲藏期間如遇風雨天氣,應隨時檢查糧倉有無滲漏現象,風雨后要及時檢查糧情。
4.對溫、濕度檢測結果做好記錄,并對能夠反映糧食儲藏安全狀況的有關數值進行統計分析,判斷糧情變化是否符合正常的儲糧變化規律,為是否采取相關措施(如通風、散濕、局部處理)提供理論依據。這些數值主要包括:典型糧溫值(平均糧溫,最高糧溫)、層平均糧溫極差值(主要指表層平均糧溫與底層平均糧溫的差值)、糧溫梯度值(糧堆內相鄰的測溫點數據的差異程度)、糧溫變化速率(相等時間間隔內,平均糧溫、最高糧溫和最低糧溫的變化速度);倉濕(倉內空間相對濕度)、倉濕變化速率(相等時間間隔內倉濕的變化速度)。
(二)水分檢測及分析
1.為準確掌握整倉糧食水分及其均勻度情況,以及在儲藏過程中水分變化情況,在入倉后和儲藏期間應定時(每季度)對整倉糧食進行分區分層、逐層逐點扦樣檢測水分。水分扦樣檢水分扦樣方法:散倉將糧面劃分若干區段,每區為100㎡,取四角與中心5個點作為檢測點,兩區界線上的兩個點為共有點。堆高2m以下的,分上、下兩層;堆高2m-4m的,分上、中、下三層;堆高4m-6m時,分四層。安全水分糧每季度1次,半安全水分糧每月1次,危險水分糧根據情況隨時測定。
2.在季節轉換時,尤其是在冬春及夏秋季節轉換時,應隨時扦樣檢查糧堆表層的水分變化。發現有結露征兆時,應及時采用翻動糧面、通風等方法妥善處理。
3.對水分測試結果做好記錄,并將每次測試結果按層、分區進行統計分析。在整個儲藏期間對能夠反映糧食穩定和水分變化的有關數值進行統計分析,并判斷糧情變化是否符合正常的儲糧變化規律,發現水分有陡升現象時,應查明原因并及時采取通風降水和防霉處理。這些數值主要包括:典型水分值(平均水分,最高水分)、水分梯度值(糧堆內相鄰的水分測定點層平均水分之間差值與距離的比值)、水分不均勻度(糧堆各水分測定點數據的差異程度)、水分變化速率(相等時間間隔內,平均水分、最高水分和最低水分的的變化速度)。
(三)儲存品質檢測及分析
1.參照《中央儲備糧油質量抽查扦樣檢驗管理辦法(試行)》有關規定設點扦樣檢測,同時對糧食品質易變化的糧面、倉壁及底層附近的糧食隨機各扦取一份混合樣品進行糧食安全儲藏情況檢查。
2.糧食入倉時要進行糧食品質全面檢測分析,儲存期間要按規定進行糧食品質定期檢測時間為每年3月、9月進行,如有特殊情況,及時檢測分析。
3.對檢測為“輕度不宜存”的糧食,應重點監測,并視具體情況適時安排輪換,防止品質劣變為“重度不宜存”。
(四)害蟲檢查及分析
1.害蟲檢查的方法:散裝糧倉房四周、柱周圍、倉門內、人員進出口、排風扇口、通風道口、溫度異常變化點和曾發生過害蟲的部位各設1點,墻的長邊設2點,短邊設1點,每點距墻0.1m-0.5m,按糧堆大小應在糧面中部區域設3-10點。表層采樣設置在糧面至0.5m之間,堆高3m以下設1個采樣層,堆高3m-6m設兩個采樣層,每層采樣量不少于1kg;包裝糧500包以下的取10個采樣包,500包以上的按2%比例取樣。以害蟲密度最高的點代表全倉的密度。檢查的期限糧溫低于15℃自定;糧溫15—25℃時,15天檢查1次;糧溫高于25℃,7天檢查1次。危險蟲糧處理后的3個月,每7天至少檢測1次。
7.5.4.2蟲糧的分析和劃定等級參照《糧油儲藏技術規范》中第7.1.4.5款執行。
(五)防發熱檢查及分析
1.除通過糧情檢測系統連續、定期檢測的糧溫外,必要時對糧堆表層、中間層和底層,雜質或不完善粒聚集區等敏感區域,以及溫差過大或水分差異較大等有安全隱患的糧堆部位,應增加手工檢測點,縮短檢測周期,不定時進行人工入倉檢測,觀察是否有發熱跡象。
2.通過對典型糧溫值、糧溫變化速率等能夠反映糧食發熱的有關數值進行統計分析,判斷是否有發熱跡象存在,并及時查明原因。
(六)防結露檢查及分析
1.在春夏氣溫上升和秋冬氣溫下降季節,糧溫倉溫相差較大時,在糧堆表層及靠倉壁的部位較易引起“結露”,應經常入倉檢查(每周至少進倉一次)。
2.根據糧情檢測系統對溫濕度檢測的結果,發現異常應立即進倉檢查。
3.進倉檢查可采用糧食水分測定儀及簡易巡測儀對易“結露”及異常部位隨時檢測糧食水分及糧堆溫度,分析糧堆結露的可能性。
(七)防霉檢查及分析
在糧食儲存期間(特別是在度夏儲藏期間),應通過扦樣化驗水分來及時掌握糧食的水分變化,同時利用糧情檢測系統,特別應注意檢查糧溫、倉溫和倉濕的變化,必要時應取樣檢測霉菌菌落數,科學判斷有無發霉的可能性。
(八)安危排隊標準:安全糧水分在安全標準以內,5-9月最高糧溫不高于當地氣溫,10-4月最高糧溫不高于當地氣溫5℃,無蟲或基本無蟲糧。半安全糧水分超安全標準2%以內,5-9月最高糧溫不高于當地氣溫5℃,10-4月最高糧溫不高于當地氣溫10℃,一般蟲糧。危險糧水分超安全標準2%以上,5-9月最高糧溫高于當地氣溫5℃以上,10-4月最高糧溫高于當地氣溫10℃以上,嚴重蟲糧或危險蟲糧。
五、科學運用儲糧技術
儲糧生態“生命三要素”是溫度、濕度、氣體成分,任何一項儲糧技術的應用都是圍繞這三要素進行的,如低溫儲糧改變溫度,干燥降水機械通風改變糧堆內氣體介質(濕度)的條件達到干燥目的,氣調儲糧也是改變糧堆內氣體成分比例達到安全儲糧目的如沖氮、沖二氧化碳儲糧等,總之是創造一種不利于害蟲、微生物發育生存,同時抑制儲糧生命活動的環境從而達到安全儲糧的目的。
(一)適時通風儲藏
糧食入倉后,應根據當地氣候特點分階段適時通風,及時均衡糧溫,消除積熱,防止出現糧食發熱、結露、發芽等現象,確保安全儲存。
1.通風目的、方式及時機
(1)糧食入倉后,應利用有利的氣候條件,及時進行均溫均水間歇通風。高溫入倉的糧食,還應利用外界低溫環境,于夜間和早晨進行排熱換氣通風,必要時也可采用機械通風機進行均溫散熱通風。
(2)在低溫季節,應充分利用排風扇進行經常性排熱換氣通風,適時排除倉頂積熱,降低倉溫、糧溫差異。
(3)在高溫季節,要密切注意糧情變化,若出現糧堆內積熱、局部高溫等異常情況或存在類似隱患時,應及早進行局部通風降溫處理;若糧溫出現明顯回升時,應采取更為有效的降溫措施,必要時進行全倉的谷物冷卻機冷卻通風降溫。
(4)秋季到來后,應盡可能抓緊有利時機,及早進行一次以散除過夏后糧堆積熱為主要目的散熱通風。
2.通風操作與管理
在采用各類通風機進行機械通風時,應嚴格按照《儲糧機械通風技術規程》或《谷物冷卻機低溫儲糧技術規程》有關規定執行。
3.注意事項
為避免通風導致糧食水分減量過多,宜采用以保水通風方式為主的通風,具體參照《儲糧機械通風技術規程》中有關要求,正確選擇通風時機進行有效通風,避免因有害通風造成通風過程中水分減量和通風后產生糧堆內局部結露、倉頂和倉墻結露的現象。
(二)密閉儲藏
在完成通風降溫、防治害蟲之后,應因地制宜采取糧面壓蓋、糧堆密封、倉房密閉等有效的方法,隔斷糧堆內外濕熱轉移,防止糧食吸濕或解吸,力爭糧堆長期處于低溫或準低溫狀態,延緩最高糧溫出現的時間及降低夏季糧溫。
1、密閉方式及時機
在糧食水分均勻、糧堆溫度梯度小、糧堆處于低溫和穩定狀態的情況下,于春末氣溫回升以前(翌年2月底前),進行糧堆密封或倉房密閉。若倉房隔熱保溫性能較差,一般還需輔助開展保溫材料壓蓋糧面等糧堆隔熱保冷措施。
2、注意事項
在采取密閉儲藏時,應注意對糧溫、倉溫、倉濕進行跟蹤檢測,若出現糧溫回升較快、倉濕顯著增加、糧堆出現高溫點等異常情況,應及時解除密閉、查明情況,并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解決隱患后方可重新密閉。特別是采取糧面壓蓋、糧堆密封措施時,應經常檢查膜下及糧面有無結露、霉變現象及糧堆內是否存在局部發熱等異常情況,若出現異常情況,應及時揭膜進行相應處理。
(三)低溫(準低溫)儲藏
安全儲存水分糧食儲存,宜采用低溫儲藏(糧食儲藏期間的糧堆平均溫度不超過15℃,最高溫度不超過20℃),在高溫季節,也可采取準低溫儲藏(糧食儲藏期間的糧堆平均溫度不超過20℃,最高溫度不超過25℃),或盡量將糧溫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只要通過循序漸進地應用降低糧溫技術、保持糧溫技術和均衡糧溫技術等多種先進低溫儲糧技術措施,充分發揮各項技術的應用優勢和協調作用,不斷地調節糧堆溫度,就能夠有效地控制糧堆“內熱源”的發生,創造和保持良好的低溫儲糧環境,確保糧食安全儲存。
1.降低糧溫技術
指在低溫條件下,采取自然通風、機械通風方式用自然冷源或人工冷源來冷卻糧堆的技術。主要包括:
(a)低溫季節自然通風降溫技術和機械通風降溫技術;
(b)高溫季節利用谷物冷卻機冷卻通風降溫技術。
2.均衡糧溫技術
指借助糧堆內微氣流循環、濕熱擴散、外界強制通風等方式,促使糧堆內或糧堆與外界之間溫度達到相對平衡的技術。主要包括:
(a)在糧食入倉后,進行以平衡糧食溫度和水分為主要目的的均溫散熱通風;
(b)在入夏之后,借助糧堆內存在的“冷心”利用氣流干擾和擴散實現均衡糧堆溫度的緩釋低溫技術;
(c)在秋末冬初后,進行以排除糧堆積熱和均衡糧溫為主要目的的散熱通風;
(d)在糧食儲藏期間,利用相對較低的外界環境條件,借助自然通風和排風扇通風等方式排除倉房空間積熱,同時降低糧堆表層溫度、減少糧堆表面和內部溫度差的排熱換氣通風。
3.保持糧溫技術
指通過對倉房的圍護結構進行隔熱改造和糧堆進行隔熱壓蓋,確保糧堆不受外界較高環境溫度的影響,避免糧堆溫度較快回升的技術。主要包括:
(a)采用夾心墻、增加隔熱板或墻體表面噴涂隔熱材料、反光材料等形式,降低墻體對太陽輻射熱的吸收和傳導。
(b)采用吊頂式隔熱結構、屋頂內外面直貼或噴涂隔熱材料、屋頂外表面噴涂反光材料等方式,降低太陽輻射對倉溫和糧溫的影響。
(c)對倉房的各個門窗、孔洞增加隔熱保溫層,防止外界熱量進入倉內。
(d)對糧面實施隔熱壓蓋。如采用塑料薄膜或尼龍復合膜進行“單膜”、“雙膜”糧面覆蓋和密封,利用薄膜阻斷糧堆內氣流與倉內空間氣流的對流交換,杜絕了倉溫向糧堆內的對流傳導;在糧面壓蓋各種隔熱材料,以減輕倉溫對糧溫的影響;采用“單膜”密封糧面和隔熱材料壓蓋的聯合方式,同時隔斷糧堆和倉房空間的對流和傳導。
4.注意事項
應根據本地氣候特點、倉房性能和糧情狀況,采用經濟合理的冷源,以利用冬季自然低溫實施機械通風降溫為主,結合倉房的隔熱密閉和糧堆的密封壓蓋,采用軸流風機(排風扇)進行適時散熱通風,及時排除倉內空間和糧堆內積熱,必要時才采用谷物冷卻機等機械制冷設備進行輔助降溫通風。
在確保低溫儲藏效果的前提下,研究確定最佳的低溫儲糧經濟運行模式,靈活綜合運用自然通風、機械制冷通風等技術適時通風,充分發揮各項儲糧技術措施的應用優勢,實現低溫儲藏期間各階段“降溫冷卻、防熱控溫、通風排熱、散熱降溫”各項目標,有效的控制糧堆“內熱源”的發生,確保低溫(準低溫)儲藏的效果,提高管理效益。
(四)應急處理措施
1、害蟲防治
經檢測判定蟲糧等級達到“一般蟲糧”以上時,應及時進行綜合防治。
(1)殺蟲藥劑種類、藥劑量、密閉時間確定等具體方法可參照《糧油儲藏技術標準》附錄B常用化學藥劑及使用方法的規定執行。也可用采用新型技術防治害蟲。
(2)對于低溫儲藏狀態的糧食。若局部發生害蟲時,可采用防護劑或熏蒸劑進行局部處理的方式進行害蟲防治和處理;若大面積發生害蟲時,則采取整倉磷化氫和二氧化碳混合氣休環流熏蒸的措施,具體方法可參照《磷化氫環流熏蒸技術規程》中有關規定執行。倉房的氣密性達不到要求時,可采用塑料薄膜密封糧面,進行膜下環流熏蒸。
(3)若發現對目前廣泛使用的防護劑或熏蒸劑已產生較大抗性的害蟲,應采取輪用或換用其他有效的熏蒸劑或防護劑進行徹底的綜合防治。
2、發熱糧的處理
當糧堆出現明顯的局部高溫和發熱跡象時,應盡快查明發熱原因,并采取正確、有效措施,及時降低糧溫。
(1)對因水分過高原因的發熱,應采取通風降水操作;
(2)對害蟲造成的發熱,應先采取殺蟲處理,再通過機械通風降低糧溫;
(3)對因后熟期中糧食溫度不均勻、由“出汗”引起的發熱,可用機械通風的方法,降低和平衡糧食溫度,消除“出汗”現象;
(4)對因返潮、滲水、局部混入高水分糧引起發熱,可用單管風機組進行局部通風降低水分;
(5)對因結露引起糧面水分增大而發熱,可用翻動糧面或機械通風的方法處理;
(6)當局部發熱區域較大、發熱點較多或出現整倉發熱時,可采用全倉機械通風甚至應用谷物冷卻機來平衡和降低糧溫。
3、結露處理
經入倉檢查發現有明顯的結露現象時,應及時采取相應措施,消除、緩解結露現象。
(1)若糧堆表面出現輕微結露現象,可采取翻動糧面、開啟軸流風機排濕等措施;
(2)結露現象嚴重時,應采用離心風機及時進行機械通風操作。
4、發霉征兆糧處理
當糧溫、倉溫、倉濕達到或超過可能引起發霉的情況時,應及時開啟軸流風機排濕,并通過適時通風平衡和降低糧溫。當明顯出現發霉征兆時,應及時進行降水通風處理,高溫季節可采用谷物冷卻機進行降水冷卻通風,同時施用防霉劑抑制霉菌發展。當出現局部霉變時,應采取局部挖掘等措施清理出倉,必要時可采用殺菌滅霉處理。
六、糧食出倉
糧食出庫必須按照糧食部門的規定,辦理手續方可出庫。同時,在糧食出庫時,要認真核對衡器,填寫出庫憑證,每日出庫終結要繪制當日出庫數量報表,出庫全部結束后,匯總出庫數量與入庫數量核對,填寫溢余損耗報單,如發生超耗要分析造成超耗的原因。糧食出庫后,要及時做好倉房、器材的清掃整理、除蟲工作和機械設備設施的養護工作,并及時整理地腳糧,做到出一倉,清一倉。稻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