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全產業鏈概念在食品行業甚是火熱,也將是我國農業和食品行業的必然發展趨勢。中糧、中儲糧、新希望、雙匯等大型企業皆對全產業鏈生產了濃厚的興趣,也在努力將此種概念貫穿于整個企業的藍圖中。
中糧集團自2009年提出全產業鏈戰略以來,其旗下公司的整合已達四年,涉及食用油、大米、面粉、蜂蜜、酒類、糖果、飲料、方便面等多類產品領域。然而,隨著攤子越鋪越大,質疑聲也此起彼伏:現在的中糧集團只是將把數十家糧食食品上下游企業擺在一起,看似是一個龐然大物,但能否實現1 12,還是中糧面臨的最大挑戰。
不斷擴張產業并購遭質疑
3月28日,對于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來說意義重大。隨著華糧官網打上中糧LOGO,這家曾經的三大糧商之一,成為中糧的子公司。
用寧高寧自己的話說:中糧終于追上華糧,這場自由戀愛終于修成了正果!
乍看之下,很難相信總負債184.44億元,負債率超80,凈利潤為負的華糧集團能獲得資產規模近2600億元、年利潤超100億元的糧企大鱷中糧集團的青睞。實際上,中糧是看中了華糧的倉儲和物流,這正是中糧所欠缺的。中華糧網信息主編焦善偉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糧之前沒有自己的糧庫,多數倉儲運輸能力都依賴其他企業補充,這對其貿易加工發展是嚴重的制約。
面對這樣的窘境,寧高寧深感憂慮:總不能當客戶想去倉庫檢查糧食,我們還得管其他人要鑰匙吧!
焦善偉表示,中糧重組華糧后,意味著其主導多年的全產業鏈又完善了一個環節,從一個貿易加工企業將變成真正的大糧商,在資產規模上亦可以與國際糧商巨頭比肩。
不過,有業內人士指出,華糧成立數年來,股份制改造一直推進緩慢,此番中糧接盤之后,如何解決一系列歷史遺留問題,將面臨不小挑戰。
除了并購華糧,中糧集團旗下的各子公司也在并購重組方面不斷活躍。
中糧集團2011年7月在澳大利亞收購的TullySugarLimited公司(以下簡稱Tuly糖業),在耗時近兩年后,于2013年4月12日,終于被旗下公司中糧屯河放進自己的口袋。
值得注意的是,Tully糖業目前的業績并不理想。據了解,截至2012年8月31日,Tully糖業總資產折合人民幣11.5億元,凈資產為7.1億元,2010年度凈利潤虧損2911萬元,2011年度凈利潤虧損6547萬元,2012年1~8月扭虧為盈,凈利潤466萬元。
與此同時,中糧屯河2012年的業績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中糧屯河此前公布的2012年年報顯示,2012年公司巨虧7.37億元,同比下滑2374,去年一年的虧損額相當于1996年公司上市以來16年凈利總和的5倍以上。
對于虧損的原因,中糧屯河方面的解釋是國際市場番茄醬價格低迷,加上自然災害,導致番茄醬業務出現巨虧。因此公司希望布局糖業扭轉困境。中糧屯河在巨虧7億的情況下,斥巨資進行收購,存在的風險不言自明。中投顧問研究員向健軍表示,是布局糖業擺脫困境的轉機還是業績繼續承壓,一切有待未來觀察。
作為一個被人稱道的并購高手,寧高寧進入中糧集團后大手筆并購了許多中糧原本沒有的業務單元,表面上看是擴大了中糧集團占有的產能資源,但有業內人士指出,中糧當前的全產業鏈只是多元化擴張的另一種形式而已,并沒有真正實現每個品類的縱向全產業鏈,這種加法戰略能否構筑起中糧集團的大產業備受質疑。
大而不強缺乏核心競爭力
應該承認,自從寧高寧空降中糧后,中糧在企業轉型和發展上確實取得了非常大的突破,特別是中糧全產業鏈理念的提出,由原來的貿易皮包商成功轉型為令人刮目相看的雜食恐龍。
然而,這一切看起來非常壯觀的景象背后,幾大核心食品業務的不景氣,卻給中糧的全產業鏈戰略蒙上了陰影。
從旗下7家上市公司的2012年年報來看,過去一年,除中糧包裝、中糧地產外,蒙牛乳業、中糧控股、中國食品、中糧屯河、中糧生化5家公司的利潤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中糧控股的年報數據顯示,盡管2012年公司主要產品銷量保持增長,整體收入上升10.9至913.192億港元。然而實現凈利潤僅12.275億港元,較上一年的23.68億港元減少了48.2.
除了集團傳統業務業績堪憂外,寧高寧一手操刀的蒙牛乳業并購案也成了中糧的尷尬。2012年蒙牛乳業全年營業收入360.804億元,同比下降3.5;全年歸屬于上市公司的凈利潤為12.571億元,較上一年的15.89億元下滑了20.9.
但在新華社特約經濟分析師馬文峰看來,去年中糧業績下滑的原因之一還在于中國食品行業的不景氣。根據財報數據,2012年中國食品銷售收入308億港元,同比升10,但凈利潤僅3.82億港元,同比下降40.8.但不能否認的是,中糧核心業務沒有做強。其核心業務是代表中國在世界糧食市場行使話語權,進而掌握中國在糧食領域的控制權。然而目前論各個業務板塊的實力,中糧都不足以和國際巨頭抗衡。馬文峰一針見血地說。
這點從中糧在終端產品的表現上就可以找到證明:做食用油不如益海嘉里和魯花,面粉不如五得利,方便面不如康師傅和統一,果汁遠不如匯源和牽手,巧克力不如卡夫,肉食不如雙匯和雨潤,紅酒不如張裕不僅如此,很多被中糧收購的企業,能力也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并沒有獲得1 12的效果。
一位中糧內部人士曾這樣評價:9個業務板塊在為集團帶來行業地位和企業聲譽顯著提升的同時,也給集團帶來了總體戰略不清晰、板塊爭奪集團資源配置、各業務間邏輯不清、協同不力,形不成有機整體和整體核心競爭力的矛盾。
中糧現在只是個胖子,骨骼和結構還不健全。寧高寧也非常清楚目前中糧的狀態,他曾坦承,全產業鏈戰略面臨兩個問題,一個是整個的企業組織比較混亂,企業組織內部的界限太分明,小團伙利益很多;另外一個就是產業鏈自身在上下游之間不是完全對接。
作為中國最大的糧商,在國際競爭中,似乎沒有一個可以拿得出手的行業龍頭,由此看來,中糧所描繪的全產業鏈盛景,只不過是以資本來撬動不同的產業,而并不能真正形成中糧的產業核心競爭力。
內憂外患全產業鏈遭拷問
實際上,所謂的全產業鏈概念并不是寧高寧的獨創,早在19世紀就已經開始有食品企業在嘗試,尤其是20世紀60年代的全球化浪潮中,歐美一些企業也特別盛行。事實上,全產業鏈是歸核化戰略的一種表現,歸核化發展是與現代經濟發展趨勢相適應的,已經成為企業未來發展的趨勢。新華社特約經濟分析師馬文峰說。
然而當下全產業鏈發展熱潮卻受到了聯眾智達咨詢集團創始人何慕的質疑:近些年全產業鏈經營被當成不少企業的發展戰略,除了極個別因搶占資源而占了些便宜的,好像并沒啥成功的。
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糧食經濟學會常務理事洪濤并不贊同由一家企業大包攬式的向全產業鏈轉型。企業全產業鏈轉型過程中,鋪攤子的戰略已經過時,全球經濟發展的趨勢是精細化分工、專業合作,注重協同效應,只有分工才能更專業。全產業鏈不僅是做大產業,更要優化產業,協調集團內部各個產業鏈條的合作和管理,使其真正做到產業鏈內部的資源優化配置。洪濤認為,很多企業在快速通過加法戰略膨脹之后,并不能實現高效率的運作。這意味著,企業該在適當的時候做減法了,可以在做好自身核心業務之外,把一些非核心業務外包,與更多的企業進行合作。
馬文峰也并不支持國有企業一味地向全產業鏈轉型。他指出,國有企業由于仰仗大量的資本做后盾,再加上國家政策一再向國有企業傾斜,已經對某些產業和民營企業造成了巨大危害。比如目前很多基金已經拒絕對糧食加工等產業進行投資,因為在這個產業里有龐大的國有企業作為競爭對手。
內憂僅僅是冰山一角,國內企業全產業鏈轉型面臨的麻煩還來自于外患:即如何面對以益海嘉里為代表的外資勢力。
拿中糧來說,包括傳統的A、B、C、D四大糧商在內的競爭對手,讓中糧的擴張無論在中國還是在全球市場,都面臨強大壓力。此外,高盛等國際資本,一直馬不停蹄地在中國農業產業鏈進行精心布局。可以說,這些國際資本才是真正的全產業鏈投資。
令洪濤真正擔憂的是,中糧、中儲糧、雙匯等國內幾大涉足全產業鏈發展的企業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彼此老死不相往來。這等于無形中割斷了企業之間鏈條互補的優勢與合作機會,不論是對企業全產業鏈優化還是提升國際競爭力都有極大影響,同時也容易被外資趁機控制。
中華糧網信息主編焦善偉甚至直言:未來國內幾大全產業鏈企業競爭會更激烈,也更慘烈。
顯然,中國全產業鏈轉型的改造才剛剛開始,但這注定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 http://www.jianianhuahospital.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