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農業人口城鎮化加快,中國農業生產方式正發生著根本性改變。農業人口減少,勞動力成本上升,土地流轉讓規模種植成為可能,這些條件給農業機械的推廣與應用帶來機遇。
來自中國農業部的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9.5%,比10年前提高27個百分點。“十一五”期間,受益于國家政策、財稅優惠等多方面的扶持,以及科研、生產、開發體系的進一步發展,中國已成為世界農業機械制造大國。
中國農業機械流通協會會長毛洪表示,無論是從國外農機行業發展歷史經驗,還是從中國農業發展趨勢、新型城鎮化建設等發展需要來看,中國農機行業未來發展空間巨大。中國農機業未來還有十年的黃金發展期。
來自丹麥的格蘭集團,是歐洲傳統的高端農機制造商。早在1997年就進入中國農機市場,他們不僅在中國本土有工廠,而且還深耕國內高端農機市場。
該集團亞太區市場總監拉斯·埃瑞克·羅倫德28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本土農機企業發展勢頭非常快,在中國內外的市場競爭中,他們都感覺到了壓力。
“中國本土企業的拖拉機馬力越來越大,產品研發能力也在努力擺脫過去僅靠復制的不足。中國企業走向世界是一個必然趨勢。”羅倫德說。
新近重組的中聯重機是中聯重科旗下的農機板塊。今年3月,他們成功向歐洲出口了1050臺套耕王牌拖拉機,業界評價稱:這是中國農業機械在國際市場的一個新突破。
全球領先農機品牌紐荷蘭的幾位參展外國專家表示,中國農機水平發展很快,一些國內廠家的設備也正在跟紐荷蘭爭搶國內“蛋糕”。
然而,展會上更多的中國企業在搶抓國際市場機遇的同時,也明白前方道路并非坦途。
一方面是仍然受制于技術研發的短板,難以進入附加值高的高端市場。記者在展會現場看到,來自國際農機巨頭的農機具,有科技含量高、自動化、智能化、馬力大、效率更高等特點;而大多數本土企業的農機具則以小農機具為主,人力依賴度高、效率也低。
盡管現場有中國大企業展示的“巨無霸”農機具,但是“外觀雖然跟上了國外品牌,但是使用性能和效率卻不如進口農機。”一位來自河南的種田大戶如是評價。
另一方面,知識產權保護仍然乏力,也阻礙了中國農機企業贏得國際競爭的步伐。部分參會人士表示,中國本土企業的專利保護意識不強,造成了行業內普遍存在的“山寨”現象,形成一種不公平競爭環境,讓那些致力于通過自主研發高科技產品的企業吃虧,最終影響了整體技術研發能力的提升。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農機工業發展規劃(2011至2015)》指出,“中國農機制造技術及裝備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約有20到30年的差距。”業內人士表示,這種差距就是科技含量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