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糧食烘干塔機械化己成當務之急
糧油收后機械化烘干及相應配套服務體系是空白。過去一家一戶種植而積三五畝,自家場院(占地三五分)硬化后作為曬場就可以滿足糧食收后干燥需要。現在種糧大戶種植而積若達到100畝,夏季產糧20噸,秋季產糧60噸,就需要10畝地的大曬場,這是農戶無法達到的。南鄭縣有“十年秋收九年淋”的氣象條件,稻麥收獲期常常出現陰雨霉雨大氣,收獲后糧食含水率往往高達24%~35%。因谷物來不及曬干造成霉變發芽以及在晾曬過程中拋灑造成的損失,一般年景達5%,災年達15%以上,種糧大戶年均損失價值高達2.5萬元。由此造成的后果,一是自然干燥谷物達不到國家收儲標準,其等級降低,交售價下降3%一5%,造成農民增產不增收;二是自然干燥耗費的人工成木高,每畝水稻自然晾曬耗費1.5工日,價值達90元;三是隨著經營規模擴大,巨大的曬場建設費用也是農戶無力承擔的;四是這種傳統的生產方式也會大大降低有限土地的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