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曉在發言中強調,危及當今亞太糧食安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從供給的層面看主要是穩產增產難、產后損失大兩大問題。必須在始終堅持大力發展糧食生產的同時,切實改善糧食流通,大力減少糧食的產后損失。從資源節約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當前需要更加緊迫地關注和解決糧食的產后損失損耗問題。減少糧食產后損失,就是節約使用耕地和淡水資源、就是減少農業消耗和排放,就是開發“無形良田”、實現無地“增產”。大力減少糧食產后損失,是解決糧食資源短缺、保障糧食安全、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最現實可行、最經濟合理的重要途徑之一。
任正曉指出,中國政府一直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在始終注重糧食生產綜合能力建設、大力發展糧食生產的同時,加強糧食產后管理,全面實施糧食收儲、供應安全保障工程,確保糧食供應,確保居民消費安全。近些年來,針對糧食產后損失浪費對糧食安全帶來的影響,國家在節糧減損、反對浪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實施農戶科學儲糧工程,為農民提供科學儲糧培訓、新型糧倉和技術服務,到2013年底,為種糧農戶配置677萬套標準化新型糧倉,使這些農戶平均減少儲糧損失6.5%。二是加強糧食倉儲物流設施建設,在糧食倉儲企業推廣使用糧情檢測、機械通風、環流熏蒸和谷物冷卻“四合一”儲糧新技術,有效解決糧食儲存防霉保鮮、蟲害防治,使糧食儲藏損失率平均下降了1.7%。三是引導加工企業減少過度加工,提高糧油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有效降低稻米、面粉加工的口糧資源損失。四是推廣散糧汽車等專用運輸工具,將傳統的包裝運輸改為散裝、散運、散卸、散存“四散”物流,已使糧食運輸損耗率平均下降2%。五是倡導全社會樹立起愛惜糧食、反對浪費的風尚,開展“節約一粒糧、我們在行動”的全民活動,使健康消費和愛糧節糧進家庭、進學校、進餐廳。這些節糧減損的行動還在深入推進,效果還將進一步顯現。
任正曉表示,面對糧食安全的挑戰,APEC及其有關農業與糧食機構都已采取行動,積極推動交流與合作。今年,中國國家糧食局組織承辦的糧食安全政策伙伴關系機制(PPFS)會議,審議通過了APEC糧食安全2020年路線圖(2014年版)、APEC糧食安全商業計劃(2014-2020)、APEC減少糧食損失浪費行動計劃和APEC增強糧食質量安全與標準互通的行動計劃。這些文件在8月北京APEC第三次高官會和APEC第三次農業與糧食高級別協商會上得到贊同和支持,在本屆農業與糧食安全部長會議《亞太經合組織糧食安全北京宣言》中予以歡迎和支持。
為切實推動APEC糧食安全路線圖和減少糧食損失浪費行動計劃的實施,任正曉在發言中提出了三點倡議:第一,共同推進亞太地區糧食產后節約減損的進程。APEC各經濟體應當制定和實行“增產與減損并重”的糧食政策,切實實施“APEC減少糧食損失浪費行動計劃”,加強各經濟體間減少糧食產后損失的技術分享與合作,共同喚起亞太地區人民參與節約糧食、杜絕浪費的行動,維護亞太糧食安全,促進糧食可持續發展。第二,共同深化亞太地區糧食流通領域的交流合作。亞太地區經濟體應當發揮各自優勢,加強糧食流通領域的建設與合作交流,應當主要包括:糧食收儲、加工、供應鏈的技術和能力建設;糧食貿易的便利化;糧食標準的互通;糧食質量安全及有害成分降解處置技術;糧食消費與營養健康。第三,共同促進亞太地區糧食安全伙伴關系的發展。本著求同存異、優勢互補、互相包容、互利共贏的原則,各經濟體尋找更多利益契合點,加強糧食生產、流通和消費的法律、政策和信息的交流。各經濟體公共部門、私營部門都應當承擔起促進亞太地區糧食安全的責任,塑造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伙伴關系,為亞太地區持久的糧食安全提供基礎保障、注入新的活力。
會上,各經濟體對加強區域糧食安全合作、減少糧食產后損失形成了廣泛共識。會議期間,任正曉與部分經濟體的農業和糧食部長進行了交流和會談,雙方圍繞深化交流交往、加強區域合作、推進節約減損、促進糧食流通、共同維護亞太和全球糧食安全等問題,友好而坦誠地交換了意見。
更多糧食鋼板倉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 http://www.jianianhuahospital.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