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加工機械試水國際市場
工信部和農業部日前聯合發布《糧食加工業發展規劃(2011-2020年)》,明確了今后十年糧食加工業發展目標,到2015年糧食加工業總產值達到3.9萬億元,2020年達到6.9萬億元,年均增長12%,效益不斷提高。據了解,2010年糧食加工業總產值為2.6萬億,這也就意味著,按照規劃目標,十年內糧食加工業產值將是目前水平的逾2.5倍。規劃還提出,“形成一批銷售收入100億元以上的大型糧食加工企業集團,建成一批糧食加工產業園區,培育一批知名品牌”。糧食加工產業離不開機械設備的支撐。我國糧食加工機械產業經過四十多年,特別是近十幾年的不斷發展,已經有了良好的基礎,許多企業和產品在國際和國內市場上已經享有很好的聲譽,有的已經成為知名品牌。
例如,近日,上虞五葉食品機械有限公司生產制造的8套玉米速凍機,發往東三省安裝調試,尚有6套正在加班加點生產組裝。據悉,國內玉米速凍生產線基本上是該公司生產制造的。
該公司生產制造的玉米速凍機,今年在國內為主銷往新疆、內蒙古、河南、福建、河北以及東三省,發往云南的2套玉米速凍機已調試安裝好。出口的烘干生產線及速凍生產線為主銷往沙特、摩洛哥、越南、俄羅斯、印度等五個國家。已有2套速凍機發往俄羅斯安裝調試好,銷往國內外的生產訂單計劃排到了今年9月底,到6月底銷售額比去年同期增加三成。
我國糧食加工設備發展歷程
我國機械制造業發展與國家經濟發展是息息相關的,糧食加工機械經過四十年的風雨發展取得很大的成績。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我國糧食加工機械發展的的歷程。
(1)上世紀七十年代,原糧食部組織了全國范圍內的碾米設備選定型工作。通過這項工作,使得我國的碾米機械水平大為提高,當時已躋身于世界先進行列,在東南亞已處領先地位。我國的礱谷機技術至今仍不失為世界同類產品中的先進技術。
(2)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我國陸續引進了數百套國外先進的面粉、碾米、飼料等成套加工設備和技術,通過長達近十年的消化吸收攻關工作,全面提高了我國的糧食加工機械制造水平,縮短了我國的糧食加工機械和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但是,受當時體制和條件的制約,糧食加工機械設備的消化吸收工作主要是由原生產廠家承擔,力量分散,缺乏國產設備成套化和規模化生產方面的考慮,使我國糧食加工機械制造業失掉了一次產業整合、規模化發展的好機會。
(3)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深入,糧食加工機械制造業如同其它機械行業一樣逐步走向市場。特別是自1998年政府機構改革,使糧食加工管理放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許多國營糧食加工機械制造廠因不能適應新的市場經濟體系,紛紛陷入困境。經過國有企業改制浪潮,大部分通過管理層承包或整體出售,成了集體、個體及股份制等多種所有制的工廠。他們憑借老廠幾十年的人才資源、技術力量和品牌優勢的積累,加上民營企業的靈活機制,一些有膽識的民營廠領導注重科研與科研院所合作,花費重金引進先進機械加工設備,提高了糧食加工機械制造質量,逐步向成套化,規?;洜I方向發展,同時注重打造名牌產品,提高了自身的競爭力。
隨著經濟全球化加快,市場競爭加劇,我國糧食加工機械產業在國際國內市場上都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新的挑戰。盡管我國糧食加工機械發展基本已滿足國內市場需求。但是如果走出國門競爭國際市場還是有一定的壓力的。
技術裝備水平低
我國糧機制造企業的規模和實力與國外著名糧機制造公司的差距顯著,擁有的技術力量和先進制造裝備數量、檔次相去甚遠,機械產品在設計水平與制造工藝方面還達不到國外先進水平。
在研發經費投入和研發能力上更是無法與其相比,自主創新研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少,仿制產品多。不少民營企業自己沒有加工能力,采取外協加工再進行組裝來生產設備,產品質量得不到保證。除了價格優勢外能在國際市場競爭的優勢很少。
缺少品牌意識
國內生產糧食加工設備的廠家數以千計,除了大的龍頭企業比較保護自己的品牌文化。不少中小型糧機制造廠家為了迫求眼前利益,一味仿造;為爭訂單互相壓價,惡性競爭,只把主要精力放在人際關系的拓展和公關上,沒有品牌效應意識。由于銷售價格低,利潤低薄,又形成企業無力負擔售后服務工作,售后服務的欠缺使得國內的糧機產品在用戶心目中一直擺脫不了低檔貨的地位,不能和國外品牌同等產品處于平等競爭地位。導致整個行業經濟效益下降,技術水平難于提高,逐步喪失市場競爭力。
綜上所述,我國糧食加工市場龐大,設備的需求是水漲船高。只要不斷的加大研發力度,生產出質量硬,創新的產品,同時發展自己的品牌。那么在國際市場上必定贏得強大的競爭力。也讓我國糧食加工設備更加有動力研發新產品,促進糧食加工產業的發展。
更多糧食烘干機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 http://www.jianianhuahospital.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