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觀察細胞內部的現象,科學家常需使用熒光蛋白。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在研究細胞內部活動變化的過程中,通過對海洋橈足類水蚤熒光蛋白基因編碼的重組、蛋白質改性以及對分子發光強度的研究,首次獲得了發光強度超過自然水蚤蛋白5倍的突變發光蛋白。
在某些情況下,使用熒光蛋白長時間監測細胞內部的變化過程非常困難,特別是如果使用螢火蟲科的熒光蛋白,熒光反應只能發生在特定的條件下,需要氧氣、三磷酸腺苷和鎂離子的共同作用,而保持這些成分在細胞內的有效含量比較困難,使得熒光分析不能維持較長時間。而橈足類細長長腹水蚤的熒光蛋白的熒光反應則簡單得多,僅需鈣離子和氧氣的共同作用。
俄羅斯的研究人員通過對細長長腹水蚤的發光蛋白基因進行克隆,借助于基因操作,替換蛋白質中的正常氨基酸,獲得突變蛋白質,再將這種蛋白質的核苷酸編碼插入質粒的環狀DNA中并使其在宿主細胞(大腸桿菌)中復制,通過宿主細胞得到熒光蛋白。
研究人員在研究過程中首次發現,水蚤熒光蛋白的發光現象位于熒光蛋白質N端部分,并不影響氨基酸的活性。如果切斷N端部分(蛋白質分子一端的氨基酸),就會增強熒光反應的強度并使其發光強度達到以前的5倍,此外,該水蚤熒光蛋白的遠端氨基酸非常接近于哺乳動物,適用于哺乳動物細胞反應變化過程的熒光分析,比天然的熒光蛋白具有更強的靈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