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國際糧油論壇——新亞歐大陸橋經濟帶(西安)論壇在古都西安舉辦。會議旨在加強與世界糧食主產國的聯系與合作,促進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實施,為我國與“一帶一路”糧油主產國的農業共同發展和繁榮創造更大的機遇和空間。
會議得到發改委、農業農村部、海關總署、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等多部委支持,來自中國、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斯坦等國內外糧油行業協會及企業齊聚,就糧油加工及國際貿易等議題展開充分的交流討論。中糧集團等“國際大糧商”,在推動“一帶一路”糧油貿易中發揮的作用,也受到高度關注。
深化國際糧油產業合作,推動共同繁榮
糧油版塊作為各國的民生支柱產業,受到高度重視,全球化浪潮下,各國都大力推進糧油產業國際合作。資料顯示,“一帶一路”65個國家的耕地面積為6.81億公頃,占世界總耕地面積的48.28%,在世界糧食生產領域具有重要地位,由于各國間農業要素稟賦不同,差異化明顯,具有很強的合作互補性。
國內外嘉賓圍繞糧油加工及國際貿易等議題,進行了討論。論壇期間,《絲路國際糧油西安宣言》正式發布,《絲路國際糧油藍皮書》項目同期宣布啟動。值得關注的是,大會還宣布中國植物油行業協會葵油分會正式成立。中國植物油行業協會副會長陳剛表示,近年來我國農產品(5.78 +7.64%,診股)貿易快速發展,更加科學的產業發展模式,對于促進國內產業進步和帶動沿線國家農產品貿易發展都將起到重要作用,在“一帶一路”倡議構建的開放環境中,持續推進各國糧油產業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深入交流互動,增強了彼此互信,為產業聯動建立了更好的環境。會上,俄羅斯糧油協會與中國植物油行業協會簽署合作協議;西安、蘭州、銀川、阿拉山口、滿洲里、二連浩特等市綜合保稅區(跨境經濟合作區)簽署合作備忘錄,進一步維護了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在合作中推動國際糧油產業共同繁榮。
發揮國際大糧商作用,推動“一帶一路”糧油貿易
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糧食總產量為65,789萬噸,進口11,555萬噸,雖然我國糧食產量巨大,但因為供給結構等因素,仍有很大的進口需求。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明確,我國必須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把飯碗端在自己手上,始終把握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主動權,積極開展糧食安全國際合作,合理利用國外資源來調劑國內供求,引導有實力的糧食企業有序走出去,培植自己的國際大糧商,統籌用好國內和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
打鐵還需自身硬。隨著城鎮化進程及消費升級,中國糧油行業的消費市場仍保持兩位數增長,供求結構性矛盾將長期存在。因此,中國糧油行業必須確保糧食安全的底線不動搖,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糧食產業提升質量和效益,增強競爭力。
在國際合作中,提升產業效益和競爭力,解決市場供求結構矛盾,是一種發展趨勢。中糧集團等國內糧油企業要立足“一帶一路”國家資源稟賦,逐步將貿易和投資區域向相關國家聚集,深入統籌國內國際市場,強化在“一帶一路”國家的布局,互學互鑒、互利共贏,以共享成果、共同發展為目標,繪就“一帶一路”合作新藍圖,并且在打造世界一流糧食企業征程中,發揮“國際大糧商”的影響力,維護國家糧食安全。
中糧集團常務副總裁、中糧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遲京濤表示,要借助論壇的召開加快推進西安和中亞、歐洲地區糧油貿易和產業的發展,加強“一帶一路”國際農業合作,推動糧油產業在新形勢下新一輪高水平的國際交流、對外開放和內外合作。
隨著國際社會對“一帶一路”建設成果與前景給予更多的認可與支持,糧油產業國際合作將走進新時代。此次論壇多邊、多領域協同共謀發展的合作模式,以及取得的經驗成果,將對糧油產業未來發展起到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