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洛陽市官網發布《關于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的實施意見》。意見提出:
適應糧食收儲制度改革需要,實施老舊倉房原址改造,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退城進郊,整合倉儲設施資源,合理規劃、布局、建設一批專業化、市場化的糧食產后服務中心,為農戶提供糧食“五代”(代清理、代干燥、代儲存、代加工、代銷售)服務。
到2025年,全市建成50個糧食產后服務中心,設置清理、干燥、輸送、檢化驗等機械設備400臺,覆蓋全市所有縣(市),建成布局合理、能力充分、設施先進、功能完善、滿足糧食產后處理需要的新型社會化糧食產后服務體系,促進糧食提質減損,實現企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優化糧食種植結構。立足洛陽作為糧食銷區的客觀條件,因地制宜引導種植業結構性調整。
推廣優質專用小麥種植,加強農田基本建設、修整田間水利設施,推廣節水高產栽培技術,穩定總產、提高單產,守牢糧食安全底線,到2025年,全市示范種植優質小麥達到40萬畝。
在丘陵及淺山區發展特色高效雜糧種植業,在伊川、宜陽、汝陽、洛寧推廣谷子、紅薯、豆類等優質雜糧品種,形成規模化種植格局,到2025年,全市特色優質雜糧作物面積達到140萬畝以上。
圍繞洛陽市富硒土壤的資源優勢、市場前景和群眾意愿,發展富硒農業,成立產業合作組織,制定相關技術標準和操作規程,推動富硒糧食食品的生產和運營,到2025年,全市富硒糧食種植面積達到8萬畝以上。
拓寬企業融資渠道,為糧食收購、加工、倉儲、物流等各環節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務。金融機構要結合職能定位和業務范圍,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對糧油產業化龍頭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
意見要求目標任務為:到2025年,初步建成適應我市市情和糧情的現代糧食產業體系;全市糧油優質品率提高20個百分點左右;糧食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7.6%左右,糧食加工轉化率達到92%,主食品工業化率提高到65%以上;糧食產業經濟總產值達到70億元,主營業務收入1億元以上的糧油食品加工企業數量達到10個以上,糧食產后服務中心數量達到50個左右,糧食質量監督檢驗機構達到3到5個,糧食科技創新能力和質量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下附全文:
洛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關于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的實施意見
洛政辦〔2019〕35號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門、各有關單位:
為貫徹落實《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加快建設糧食經濟強省的實施意見》(豫政辦〔2018〕45號),推動我市糧食產業經濟加快發展,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以及省委十屆九次全會、市委十一屆十次全會精神,圍繞農業農村現代化總目標,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全面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把握好扛穩糧食安全重任與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系,以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以推進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為主線,以增加綠色優質糧食產品供給、有效解決市場化條件下農民售糧問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和保障糧食質量安全為重點,推動糧食產業創新發展、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為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夯實產業基礎。
(二)主要目標。到2025年,初步建成適應我市市情和糧情的現代糧食產業體系,進一步提升糧食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促進糧食安全,帶動農民增收。綠色優質糧食產品有效供給穩定增加,全市糧油優質品率提高20個百分點左右;糧食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7.6%左右,糧食加工轉化率達到92%,主食品工業化率提高到65%以上;糧食產業經濟總產值達到70億元,主營業務收入1億元以上的糧油食品加工企業數量達到10個以上;糧食產后服務中心數量達到50個左右,糧食質量監督檢驗機構達到3—5個,糧食科技創新能力和糧食質量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二、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建設,夯實糧食產業發展基礎
(三)培育壯大“好糧油”企業。積極推進“河南好糧油(主食)”“河南放心糧油(主食)”示范工程,建立“洛陽好糧油(主食)”評定機制,在糧食有機化、綠色化、品牌化上下功夫,重點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優質糧油自主品牌。支持我市獲得“好糧油”相關榮譽的糧油企業開展戰略合作,打造具有先進技術裝備、核心競爭能力、行業帶動能力的現代糧油企業。到2025年,全市發展各類“好糧油”企業20家以上,優質糧油產品占比達50%以上。(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市發改委、市國資委、市財政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中儲糧洛陽分公司等負責)
(四)建立糧食產后服務體系。適應糧食收儲制度改革需要,實施老舊倉房原址改造,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退城進郊,整合倉儲設施資源,合理規劃、布局、建設一批專業化、市場化的糧食產后服務中心,為農戶提供糧食“五代”(代清理、代干燥、代儲存、代加工、代銷售)服務。到2025年,全市建成50個糧食產后服務中心,設置清理、干燥、輸送、檢化驗等機械設備400臺,覆蓋全市所有縣(市),建成布局合理、能力充分、設施先進、功能完善、滿足糧食產后處理需要的新型社會化糧食產后服務體系,促進糧食提質減損,實現企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市財政局等負責)
(五)健全糧食質量安全保障體系。開展全市收獲糧食質量調查、品質測報和安全風險監測,定期發布收獲糧食質量品質信息。支持糧食質檢機構建設,提高關鍵糧油機械及儀器設備制造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糧食品質及快速檢測設備的技術水平,提升糧油企業檢驗檢測能力。逐步建立完善從田間到餐桌的糧食質量安全全程追溯體系和質量標識制度,加強糧食種植、收購、儲存、銷售及食品生產經營監管,在保障糧食供應和質量安全的前提下,著力處置霉變、重金屬超標、超期儲存糧食等問題,嚴防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糧食流入口糧市場或用于食品加工。到2025年,全市建成3—5個糧食質量監督檢驗機構,具備糧食主要質量指標、主要品質指標和主要食品安全指標的快檢篩查能力。(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市衛健委、市農業農村局等負責)
(六)全面落實糧食質量安全監管責任。加強市有關部門糧食質量監管職責,強化各縣(市、區)政府屬地管理責任,推動建立監管部門銜接協作機制。推進全產業鏈糧食質量安全監管,強化糧食食品質量安全、環保、能耗和安全生產等約束,嚴格執行糧食質量安全法規、標準,健全不合格糧食處理和有關責任者處罰機制,加大安全隱患排查和監督執法力度,依法嚴厲查處糧食質量安全違法行為。加大糧食產品專利權、商標權等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產品行為。加強行業信用體系建設,規范市場秩序,促進糧油加工業持續健康發展。(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市農業農村局等負責)
(七)完善現代糧食物流體系。加強糧食物流基礎設施和應急供應體系建設,整合糧食產業資源,支持建設糧食產業園區。推廣原糧、面粉物流“四散”(散儲、散運、散裝、散卸)化、集裝化、標準化,拓展物流運輸、糧油配送、金融服務等功能,完善城鄉糧油配送供應網絡,積極發展糧食電子商務,探索“產地直供+電子商務”等新型運營模式,優化糧食配送路徑,服務種糧農民、涉糧企業和食糧百姓,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加快糧食物流與信息化融合發展,加快糧食倉儲、物流、加工、銷售企業與河南省“糧安工程”智能化管理平臺互聯互通,推動糧食關聯企業信息共享,促進線上線下融合,打通“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供應渠道,實現供應與銷售相結合,提高物流效率。(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市發改委、市交通運輸局、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等負責)
三、加快糧食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八)優化糧食種植結構。立足洛陽作為糧食銷區的客觀條件,因地制宜引導種植業結構性調整。推廣優質專用小麥種植,加強農田基本建設、修整田間水利設施,推廣節水高產栽培技術,穩定總產、提高單產,守牢糧食安全底線,到2025年,全市示范種植優質小麥達到40萬畝。在丘陵及淺山區發展特色高效雜糧種植業,在伊川、宜陽、汝陽、洛寧推廣谷子、紅薯、豆類等優質雜糧品種,形成規模化種植格局,到2025年,全市特色優質雜糧作物面積達到140萬畝以上。圍繞我市富硒土壤的資源優勢、市場前景和群眾意愿,發展富硒農業,成立產業合作組織,制定相關技術標準和操作規程,推動富硒糧食食品的生產和運營,到2025年,全市富硒糧食種植面積達到8萬畝以上。(市農業農村局、市水利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等負責)
(九)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充分發揮村級集體經濟組織作用,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著力構建新型糧食經營體系。引導和支持新型糧食經營主體與大型商超、農貿市場、大機關、大企業、院校、駐軍等建立合作關系,大力發展“訂單農業”。鼓勵支持農民在自愿平等、互惠互利基礎上,發展農民合作聯社或糧食產業聯盟,結成糧食產業化聯合體,走企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進一步完善糧食生產經營服務體系,加強為農綜合服務平臺建設,提高為農服務能力水平,強化企業對農民增收的輻射帶動作用,讓種糧農民分享市場經營紅利。到2025年,在全市發展糧食專業合作社100家,糧食產業聯合體5個,產值達到10億元。(市農業農村局、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市發改委等負責)
(十)引導糧食倉儲企業轉型發展。拓展現有糧食企業倉儲設施用途,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戶、加工企業、城鄉居民提供優質糧食訂單和糧食產后服務、供給和倉儲保管服務、配送服務。有效利用閑置倉房,建設低溫庫、冷藏庫、氣調庫,建立綜合性儲備庫點,為農村倉儲物流體系建設、涉農儲備與配送、富硒糧食等特色糧食產品提供相關服務,優化倉儲資源配置,提高糧食倉儲企業經濟效益。深化國有糧食企業改革,提高國有糧食企業的競爭力、影響力、控制力,有效發揮穩市場、保供應、促發展、保安全的重要載體作用。(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市財政局、市發改委等負責)
(十一)擴大糧食食品精深加工規模。以產業融合發展為契機,緊抓“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積極發展糧食食品精深加工等新產業新業態。進一步完善主食產業化支持政策,引導企業開展以面、米為原料的主食加工或深加工,促進傳統主食、西式主食以及富硒功能性產品的工業化生產和社會化供應。積極發展小麥、花生等優質糧油加工,大力發展全谷物等新型營養健康食品,加快發展專用小麥粉、芝麻油、速凍食品、鮮濕面等特色糧油產品,促進優質糧食產品的營養升級擴版。積極開發個性化功能性糧油精深加工新產品,增加專用食品以及保健、醫藥等方面的有效供給,發展安全環保飼料產品。強化糧油食品質量安全、環保和安全生產,促進糧食企業加大技改力度,倒逼落后工藝和過剩產能退出。推進主食產業化示范工程建設,推廣“生產基地+中央廚房+餐飲門店”“生產基地+加工企業+商超銷售”“作坊置換+聯合發展”等新模式,提高主食產品的社會需求。到2025年,在全市建成“中央廚房”配送系統5個以上。(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財政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等負責)
(十二)發展新型營銷模式。依托我市特色雜糧優勢,保護和開發利用糧食文化資源,發展“糧食+文化+旅游”產業模式,支持愛糧節糧宣傳教育基地、糧食文化展示基地和糧食產業休閑體驗園區建設,鼓勵發展糧食產業旅游觀光、休閑度假、運動健康、體驗式消費等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新業態。加強糧食品牌建設,通過規劃引導、質量提升、自主創新、品牌創建、商標注冊、地理標志產品認定等,抓好糧食產品分級、包裝、營銷,打造高品質、好口碑的糧食品牌,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區域性名牌糧油產品。開展豐富多彩的品牌創建和產銷對接活動,并充分利用各類媒體強化品牌宣傳,提升我市糧食品牌的社會美譽度和區域影響力。(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市發改委、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市工信局、市財政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等負責)
(十三)推動糧食全產業鏈發展。推動糧食企業向上游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產銷對接和協作,建設特色農產品加工基地,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完善綠色優質特色糧油“專種、專收、專儲、專用”發展模式;向下游延伸建設物流營銷和服務網絡,實現糧源基地化、加工規模化、產品優質化、服務多樣化,推進“產購儲加銷”一體化發展。延伸糧食產業鏈,著力提升深層次糧食加工價值鏈,打造現代化優質糧食供應鏈。發揮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橋梁紐帶及示范帶動作用,鼓勵龍頭企業與產業鏈上下游各類市場主體成立糧食產業聯盟,把產業鏈、附加值留在當地,促進優質糧食布局區域化、經營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發展產業化,提高糧食綜合加工利用能力和加工轉化率,實現糧食產業資源優化配置,不斷提升糧食產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市發改委、市農業農村局、市工信局、市財政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等負責)
四、強化糧食科技人才支撐,落實產業政策保障措施
(十四)加快推動糧食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增強糧食企業創新能力,突出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加強營養健康、質量安全、加工轉化等領域共性及關鍵技術研究。支持符合條件的糧食企業與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及企業研發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主體和平臺成立糧食科技創新產業聯盟,鼓勵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促進糧食產業科技成果轉化。加強糧食相關農業技術推廣和應用,堅持“藏糧于技”,發揮好科學技術創新成果對穩定糧食生產、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作用。(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市科技局、市農業農村局等負責)
(十五)加快行業人才隊伍建設。積極實施“人才興糧”工程,加強糧油保管員和糧油質量從業人員職業技能培訓,積極評選表彰行業拔尖人才、技術能手。鼓勵企業開展校企聯合招生、委托培養、在職進修,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糧食專業技能人才,培訓企業在職職工,引導推動人才培養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培養更多實用型的“糧工巧匠”。(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市人社局等負責)
(十六)加大財稅扶持力度。充分利用現有資金渠道,支持糧食倉儲物流設施、現代糧食產業發展示范園區(基地)建設和糧食產業轉型升級。統籌利用產糧大縣獎勵資金、糧食風險基金、市級財政專項資金等,積極引導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加大對糧食產業的投入,支持糧食產業經濟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購置糧食清選機械、烘干設備,按規定享受農機購置補貼。落實糧食加工企業從事農產品初加工所得按規定免征企業所得稅政策和國家簡并增值稅稅率有關政策;對符合條件的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按國家現行稅收政策免收增值稅、城鎮土地使用稅、房產稅、印花稅等。(市財政局、市發改委、市稅務局、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市農業農村局等負責)
(十七)完善金融保險支持政策。拓寬企業融資渠道,為糧食收購、加工、倉儲、物流等各環節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務。金融機構要結合職能定位和業務范圍,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對糧油產業化龍頭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引導糧食企業合理利用農產品期貨市場管理價格風險。在做好風險防范的前提下,積極開展企業廠房抵押和存單、訂單、應收賬款質押等融資業務,創新“信貸+保險”、產業鏈金融等多種服務模式。鼓勵和支持保險機構為糧食企業開展對外貿易和“走出去”提供保險服務。(人行洛陽中心支行、洛陽銀保監分局、市財政局、市商務局、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農發行洛陽分行等負責)
(十八)落實用地用電等優惠政策。在土地利用年度計劃中,對糧食產業發展重點項目用地予以統籌安排和重點支持。支持和加快國有糧食企業依法依規將劃撥用地轉變為出讓用地,增強企業融資功能。改制重組后的糧食企業可依法處置土地資產,用于企業改革發展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落實糧食初加工用電執行農業生產用電價格政策。(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國網洛陽供電公司等負責)
(十九)加強組織領導。各縣(市、區)政府要高度重視糧食產業經濟發展,建立健全相應工作機制,明確職責分工,加強統籌協調;把糧食產業經濟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規劃,精心部署,積極推進;結合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求,大力開展糧食產業扶貧。糧食部門負責協調推進糧食產業經濟發展有關工作,推動產業園區建設,加強糧食產業經濟運行監測。發展改革、財政部門要強化對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項目的支持,發揮財政投入的引導作用,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糧食產業。各相關部門要根據職責分工抓緊完善配套措施和部門協作機制,發揮糧食等相關行業協會商會在標準、信息、人才、機制等方面的作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動全市糧食產業經濟發展。(各縣(市、區)政府,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稅務局、市科技局、市交通運輸局等負責)
糧油機械_糧油機械設備_糧油機械廠家_糧油加工設備_油脂機械_油脂機械設備_環球糧機網【www.jianianhuahospital.com.cn】